子痫前期是孕妇在妊娠期特有的一种高血压疾病,产科危急重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,据统计,我国子痫前期的发病率约为5.6% ~ 9.4%。通常情况下,子痫前期发生于孕期20周之后,伴随血压升高和蛋白尿,并可能出现头痛、眼花、恶心、呕吐、上腹不适等症状。此外,若突发子痫前期而临床上处理不当时,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孕妇及胎儿死亡。目前,除终止妊娠外,临床上暂无有效的治疗方法,故此疾病的关键在于早预测和早干预。
如今,多国的专家共识和指南已给出相关的子痫前期预测与筛查,2019年国际妇产科联盟(FIGO)发布的指南中提到,目前最优的筛查手段是结合母体的危险因素、平均动脉压(MAP)、子宫动脉搏动指数(UTPI)及血清胎盘生长因子(PLGF),联合以上因素综合计算孕妇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;FIGO中还提到若妊娠期相关血浆蛋白A(PAPP-A)已被作为传统的胎儿非整倍体筛查,此结果也可作为一个子痫前期风险的评估指标。此外,我国专家团队也在2020年发布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(2020)》明确指出大量研究已明确指出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(sFlt-1)和胎盘生长因子(PLGF)的比值对短期预测子痫前期具有临床价值。
所有孕11周 ~ 分娩前的孕妇